秦国灭六国的过程,并非单纯依赖商鞅变法的军事制度改革,虽然变法后秦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,但如果仅凭“军国主义”来横扫天下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比如魏国在战国初期依靠魏武卒制一度雄霸一方,但最终却未能持续其霸主地位;再比如近代历史中的法西斯国家,虽然曾显赫一时,但最终也因战争的反抗与人民的力量而倒塌。吞并天下需要具备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,军事、经济、文化、体量等方面的综合优势,像吃一块大蛋糕,不仅要胃口大、食量足,还要能消化吸收,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这块蛋糕。
至于后来的蜀汉政权,许多人对其的悲叹“不争与不幸”,其实并不需要过于遗憾。要凭巴蜀那样交通和资源十分不便的地区一统天下,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简而言之,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综合实力,除非是偶发的偷袭、阴谋等非常规战术。
展开剩余78%在商鞅变法后,秦国虽然增强了军力,但并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基本条件。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秦国的战略空间极其有限,关中平原是其唯一的根据地,但从地理上看,关中四面环山,出关的难度极大,长时间的外部消耗很容易拖垮秦国。而要实现吞并天下的宏伟目标,秦国必须在商鞅变法后解决其他战略问题,如夺回河西,保持战略版图的完整性;参与国际事务,增强外交影响力;最为重要的则是快速增加自身的实力和体量。
在秦国的四周,向北是人迹罕至的北国草原,向西是陇右的高地,向南是崎岖的巴蜀山地,向东是中原的雄关。可以说,无论秦国选择哪个方向去扩张,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。
但幸运的是,历史总会给予一些意外的机遇。就在秦国举步维艰之际,巴蜀地区的内乱成为了一个“天赐良机”。当时,巴蜀地区由蜀国、巴国和苴国三方掌控,蜀国势力最强,巴国次之,苴国则最弱。按照传统的三足鼎立格局,巴国和苴国通常会联手对抗蜀国,但苴国由于紧邻蜀国,长期充当蜀国的附庸,经常一同压制巴国。面对夹缝中的困境,巴国寻求苴国的联盟,并最终打破了和蜀国的紧张关系。
这时,巴国和苴国密谋联合,决定向秦国求援,希望能借助外力来打破蜀国的压迫。苴国这一请求正好为秦国提供了一个机会。秦国接到苴国的请求后,原本应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,但此事在秦国内部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。张仪这位重臣坚决反对出兵巴蜀,认为蜀地山多水多,不值一战,秦国应集中力量打击其他国家。
然而,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。巴蜀之地,虽然地势险要,却也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战略资源地。司马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,认为秦国必须把握机会,拓展疆域,以获得更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支援。他指出,巴蜀不仅地理位置优越,且物产丰富,对于秦国来说,吞并此地将为秦国提供巨大的战略后盾。
司马错的建议最终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采纳,他决定出兵巴蜀,掠取这一片地理上得天独厚的领土。通过苴国的“绿色通道”,秦军得以快速进入蜀地。蜀国在得知秦军即将入侵时,匆忙派兵封锁通道,但为时已晚。秦军顺利突破葭萌关,迅速占领了成都平原,蜀国的防线崩溃。接着,秦国又顺利消灭了巴国和苴国,巴蜀的三国几乎一夜之间被秦国完全吞并。
这一战略决策成为秦国历史上的重大胜利,不仅为秦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战略支持,还为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巴蜀之地的占领,使秦国的地理版图大大扩展,为秦国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。
从这一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,历史的机遇往往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到来,只有那些具有战略眼光和果敢决策的领导者,才能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,走向胜利。这也告诉我们,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,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,而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敢于把握机会,勇于做出决策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