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提起钱学森和彭德怀这两位,大家都知道他们在新中国国防事业中出了大力气。钱学森是导弹方面的专家,彭德怀则是老一辈的将军,两人联手推动导弹技术的发展,很多人都耳熟能详。
钱学森到晚年提起彭德怀当年对导弹那么重视,其实跟抗美援朝那场战争有很大关系。那会儿志愿军在朝鲜打仗时吃了不少亏,主要原因是装备和美军比起来差得远。
彭德怀亲眼见过那种差距,所以回到国内以后就特别着急搞现代武器,特别是导弹啥的。据官方的资料显示,他那股子劲儿,真挺推着中国导弹事业起步的。
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装备教训
彭德怀在抗美援朝那会儿当志愿军司令员,战事从1950年10月一直打到1953年7月,那场仗对手可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。美军装备相当先进,坦克、飞机、重型火炮啥的都不少,而志愿军刚开始主要还是靠步枪和点儿火炮应战。
长津湖这场战斗里,志愿军动用九个军的兵力,把美陆战第一师圈到底,美军配备了机械化部队,而志愿军则挖空心思想靠步兵穿插抵挡。至于云山那阵子,志愿军113师一口气奔跑了72.5公里才抢到阵地,美军则有汽车和坦克助阵,装备更先进。
上甘岭这场战役中,美军火力非常猛烈,志愿军的阵地被炸得一片焦黑。整个战斗里,美军用了二战期间剩下的装备,坦克和装甲车一堆堆排开,火炮密度也很大,每个士兵装备着半自动步枪和勃朗宁机枪。
志愿军刚入朝,火力水平大致就跟美军一个营差不多,卡车才800辆,炮只有240门,很多战士还在用三八式步枪。彭德怀作为指挥员,看出了这差距,自然也明白了国家要搞现代化防御的紧迫性。
战事一结束,1954年9月,他就出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,兼管军委的活儿。就开始推行部队改革,把导弹当成突破核威慑的重要手段。彭德怀从战场上明白,武器落后会让国家吃大亏,所以导弹的事儿就成为了他特别关注的重点。
朝鲜战争暴露出的问题,直接推动了新中国国防策略的调整。彭德怀回到国内后,立即支持导弹技术的研发,因为他深知,只有装备先进武器,才能真正保障国家安全。钱学森临终时也提到,彭德怀的迫切心情,主要源于战场上的亲身体验,那种眼见战士用血肉抵挡炮火的场景,让他对导弹研发等事变得格外着急。
钱学森回国与彭德怀的推动作用
1955年10月,钱学森归国,那时彭德怀已经担任国防部长了。他让陈赓去问钱学森,中国人能不能搞出导弹。陈赓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转述,钱学森肯定说行,一定能做到。
1955年12月26日,彭德怀在医院找钱学森,问导弹到底怎么搞。钱学森说设备、人手都够,五年能搞定,听到这话,彭德怀挺开心的。到1956年1月,国防部安排钱学森给高级将领讲导弹技术,连续在总政排演场讲了三天,内容包括导弹的原理和战略意义。
彭德怀非常赞成钱学森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,等中央一批准,1956年10月就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,钱学森亲自担任院长。
研究院的条件真是不怎么样的,就在北京西郊的旧疗养院,只有手摇计算机和两台手机床。彭德怀调兵遣将去调查基地,1958年头,决定在甘肃酒泉建导弹试验场,陈锡联负责勘察,陈士榘则负责建设,花了三年时间,就把东风基地建起来了。
彭德怀对保密工作很重视,就安排工程兵来搞靶场。这份急切可不是心血来潮,而是出于国家防务的需要。钱学森回国以后,两人联系挺频繁,彭德怀多次问进展情况,推动资源合理划拨。
导弹的研制刚开始确实挺不容易,这时候技术基础还很薄弱,只能用算盘试着算轨迹,自行车的打气筒来加压,闹钟变成定时器。这些创新都离不开彭德怀的支持,他清楚导弹是国家未来防御的关键所在。彭德怀对导弹研发一直很关心,这点钱学森晚年也多次提起。
导弹成功发射背后的持续关注
1960年11月5日,东风一号在酒泉成功发射,飞行距离达到了554公里,成为中国首辆地对地的近程导弹。虽然彭德怀在1959年被免职了,但他对导弹的事情依然很关心,这天从北京吴家花园听到这个消息时,他可是挺在意的。
东风一号是仿照苏联的P-2导弹,从1958年4月开始研发,团队克服了不少难关,到了1960年准时发射,命中目标。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导弹的起步,也为两弹一星的建设打下了基础。钱学森一直在带领这个项目,1962年东风二号试射失败后,他调整了管理体制,经过改进,终于在1964年6月29日取得了成功。
彭德怀的支持从一开始就至关重要,他早早调动资源建基地,推动研究院的工作。导弹事业的发展迅速,这跟彭德怀那种急切心情可是分不开的,他在抗美援朝中看到,现代战争靠的不是兵力,而是科技水平。
钱学森晚年回忆,彭德怀是第一个支持他搞导弹的人,那股冲劲儿,主要还是来自战场的教训。中国导弹从无到有,花了几年时间就赶上了国际水平,这也说明了彭德怀的眼光是多么准。
基地建设的时候,官兵们在戈壁上奋力工作,建立发射架铺好路,这一切都离不开早期的决策。东风系列随后,中国导弹技术不断提升,覆盖的距离也更远,可这些发展,早期推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。彭德怀的作用,被历史资料中认可,他对导弹的重视,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。
晚年回忆中的历史启示
2009年10月31日,钱学森去世,享年98岁,晚年时多次提起彭德怀的事迹。彭德怀是在1974年11月29日离世,享寿76岁。钱学森在他的回忆录和访谈里提到,彭德怀对导弹研发特别着急,是因为在朝鲜战争时,志愿军装备落后,美军的空中优势太过明显。
当志愿军面对炸弹袭击,只能消极抵御时,彭德怀就意识到导弹的重要性,因为它有望打破核武器的垄断。钱学森曾说过,外国人能搞,咱们中国人也可以,这句话让彭德怀更有底气去推动相关工作。到了晚年,钱学森感慨,彭德怀那份焦急,并不是个人情绪,而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。
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资料显示,战争推动了中国国防的现代化发展,导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如今回头看,这段历史告诉咱们,搞好国防必须依靠科技,落后就会挨打。钱学森和彭德怀的合作,充分展现了老一辈人睿智的眼光和长远的布局。
如今的导弹技术已具备全球覆盖的实力,但这份基础,其实是在早年那个年代打下的。彭德怀之所以着急,跟战场上那些教训脱不了关系,钱学森晚年也都讲得很明白。这些都告诉我们,历史可不是故事,而是真真切切的经验教训,提醒咱们国防这块不可松懈。
国防的建设得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打拼,导弹技术从短程到洲际,进步真是一路飞跃。彭德怀和钱学森的实例,讲的就是实干的精神力量。他们年纪大了还不忘透露一些事,提醒咱们要记住根基。想把国家变得更强大的梦想,就得脚踏实地从这些实事做起。
股票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